餐桌壓力害處多多
家長切勿小看餐桌壓力
統計顯示,大約三成中國父母不能陪孩子一起吃晚餐。就算即使有時間和孩子同桌吃飯,“親子吃飯時間”往往也變成了“家長訓話時間”。
不少家長一到吃飯時間便開始詢問孩子成績、檢查功課、同班比較,弄得孩子愁眉苦臉、哭哭啼啼,使晚餐籠罩在一種不愉快的緊張氣氛中。要知道,長久以往很可能會造成孩子的“餐桌壓力”,讓孩子厭惡吃飯,厭惡與家長溝通。
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童研究所所長孫宏艷教授指出,如果將親子吃飯時間變成飯桌指責,甚至變成家庭教育時間,久而久之,孩子對吃飯會產生一種習慣性恐慌,在飯桌上會如坐針氈,備受壓抑,長此以往,易誘發心理疾病。
“餐桌訓話”還會影響消化和吸收,一到吃飯精神就緊張,食慾也會明顯下降,還可能厭食。
餐桌本是家庭互相交流,促進親子關係更融洽的平台,而絕非父母指責孩子學習、功課的平台。孩子越來越大,擁有的壓力越來越多,請不要再讓孩子多一個負擔多一個餐桌壓力了。

真實情景再現
明明今年3歲,是個活潑好動的小女孩,但是媽媽最近發現明明一到吃飯時間就躲躲藏藏,有幾次不是說不餓不想吃,就是很快地隨便吃幾口就說吃飽了。
媽媽很擔心明明是得了挑食厭食的疾病,因此向老師了解情況。但是據老師反映,明明在幼兒園時表現良好,吃飯也很香,每次都幾乎是把飯菜吃得乾乾淨淨的,並不存在家長反映的問題。那究竟明明的情況是怎麼一回事呢?
小編告訴你
其實像明明這種情況其實是很常見的,寶寶表現得不愛吃飯,其實與其身體健康問題沒有關係,更多的是家長給孩子的一種心理壓力讓寶寶“吃不消”。
很多家長日常工作繁忙,一般都只是在吃晚飯的時候能夠有比較多時間的和寶寶溝通,因此家長會抓緊這個時間問寶寶今天表現怎樣,或者大說道理。家長認為這種“飯桌教育”,在吃飯的輕鬆環境中,教育效果能夠事半功倍,但其實孩子並不喜歡家長在飯桌上說教。
吃飯本是溫馨愉悅的氣氛,但是家長利用這個時間來說教,很容易造成孩子心理壓力大,情緒低落,父母的責問、訓斥會使得孩子精神壓力緊張,食慾也就消退,長此如此很容易會形成不良的條件反射,使得孩子一到吃飯時精神就特別緊張,長久很容易產生厭食症,或者產生心理上的疾病,對於親子關係來說更是得不償失。
所以,教育孩子一定要注意場合,選擇合適的時機。飯桌並不是說教的好時機,家長應該要盡量創造一個輕鬆愉快的進餐氣氛,這樣才能讓孩子吃得開心,吃得舒心。
什麼時候教育孩子最合適?

飯桌上不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時間,那麼家長什麼時候教育孩子最合適?
1、孩子取得成績時
孩子經過自己的努力,取得了一定的成績,此時定會處於興奮的狀態,家長一方面要對他的成績給予積極的肯定,另一方面也要提出更高的要求和具體的任務,由於孩子此時心情舒暢,一般比較容易接受。
2、孩子對某物表現出濃厚興趣時
興趣是最好的老師,在孩子對某一事物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時,做事情的主動性會大大提高,因為這是他發自內心願意做的事。此時,家長要及時地給予肯定和鼓勵,激勵孩子深入鑽研,取得優異的成績。
3、在孩子看到他人取得成績時
看到別人取得成績,孩子往往會暗自下定決心:我也要做出成績來,而且要做的比他好!家長要抓住這一時機,和孩子一塊分析別人取得成績的原因,然後對孩子提出適當的目標要求,最後一起探討如何才能實現目標。
4、和孩子一起外出旅遊時
孩子在和家長一起外出旅遊時,心情一般會比較舒暢,家長在給他講解旅遊景點的來歷或故事的同時,要有意識地教育他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,不能攀折花枝、亂塗亂寫、用食物或髒物投擲動物、亂丟瓜皮果殼等。
5、當孩子出現過錯時
孩子犯了錯誤後,內心會產生愧疚感,此時對家長的教誨容易接受,也願意改正自己的過錯。家長要和孩子一塊對錯誤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,明確指出孩子的問題所在。但要注意,千萬不要過分嘮叨,不能一味地批評和指責孩子,循循善誘常常會收到很好的效果。
6、在孩子遇到困難時
一旦遇到困難和挫折,孩子往往容易失去信心。此時,家長要積極地肯定孩子的成績,對他的不足之處予以點撥,一塊探討解決困難的方法,幫助他重新樹立信心,走出困境。在戰勝困難後,孩子的自信心會大大提高,以後遇到同樣的問題也會知道如何去解決。
7、在新學期開始時
在新學期開始時,孩子會進入一種新的學習環境,從而產生一種新的求知慾望,此時家長若因勢利導,會取得理想的效果。
教育孩子,身為家長既要注重如何去教育孩子,又要重視教育孩子的時機問題,只有在比較好的時機去教育孩子,才能讓孩子欣然接受,讓整個教育過程更順利!
來源:儿童心理成长